花垣从锰三角变绿三角

  行业动态     |      2025-08-05 04:01

  夏日微雨,漫步于清水江边,一缕清风,撩起发丝,拂过心间,留下悠然。两岸是吊脚楼鳞次栉比,野鸭于江上戏水,蓝天碧水交相辉映,这便是湖南省花垣县边城茶峒古镇清水江河畔的日常。

  花垣县地处湘渝黔交界处,与重庆市秀山县、贵州省松桃县接壤,这一交界地带是我国锰矿储藏量最为集中的地区,曾被称为“锰三角”。因无序开采矿山和粗放型生产加工方式,生态环境曾被严重破坏。

  近年来,花垣县从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生产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综合施策,协同发力,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优势。

  上世纪70年代起,花垣县全面开发锰、铅、锌等矿产资源,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也伴生粗放发展带来的突出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花垣县生态的破坏让人痛心,迅速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2005年,党中央部署对湖南省花垣县、重庆市秀山县和贵州省松桃县组成的“锰三角”地区矿业污染问题进行整治。

  湖南省、湘西州、花垣龙8技术支持县三级党委政府壮士断腕,抓铁有痕,猛药治疴。2005年至2021年,花垣锰产业历经3轮整治,永久性封堵1195个矿洞,并将原有的31个锰矿采矿权整合为4个,逐步退出产能落后的冶炼企业。

  “钱是赚了,但日子过得心惊胆战。”当地有名的“矿老板”麻兴刚亲历了花垣锰产业整治的全过程,他坦言,环保、安全标准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严,谋求转型才是硬道理。

  历史遗留问题多、污染治理成本高、产业发展水平低等现实难题,意味着“锰三角”治理要面对许多难啃的“硬骨头”。2021年以来,中央、省、州、县持续加大投入,累计投入近10亿元用于花垣县锰产业综合整治。

  为使矿区民众逐步摆脱对矿业的依赖,花垣县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在关闭的尾矿库及矿坪上种植了8000余亩蚕桑,帮助民众就业增收;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闭库尾矿库上实施增减挂钩项目面积4325.6亩,实现收益1.69亿元。

  如今,站在花垣县民乐镇海拔880多米的巴傩山顶远眺,满目疮痍的荒山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青山叠翠、茶树绵延。看着一手发展起来的千亩黄金茶种植基地,成功转型的麻兴刚满脸自豪:“现在发展绿色经济,看着荒山复绿,心里也安心多了。”

  2025年1月8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矿山生态修复条例》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标志着全国首部县级矿山生态地方性法规正式获得通过,“锰三角”矿业治理向法治化轨道迈出关键一步。

  “现在‘锰三角’变成‘绿三角’。花垣县成为湖南省矿业转型绿色发展改革试点县和全国矿业绿色发展示范区。”花垣县委书记王京海介绍,花垣县历经多轮矿业整治整合,曾经裸露、光秃的矿山及尾矿库,经过覆土覆绿,已种植桑叶8000余亩,成为桑蚕发展的新基地,矿业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

  2024年,花垣县22项年度治理任务全面完成,国省控断面锰平均浓度较2020年年均值降低80.2%,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与2023年同期相比改善率为11.2%;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排名湘西州第一。

  昔日伤痕累累的清水江,又重现了沈从文《边城》中描写的清水江美丽景致,“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花垣从锰三角变绿三角(图1)

  “目前,全县的四氧化三锰项目已经动工,以四氧化三锰项目为合成原料的兆科、奥邦两家企业已经建成投产,精深加工产业链形成后将为全县新增工业产值达24亿元。”花垣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局长石磊介绍。

  近年来,花垣县把推动矿业转型升级作为根本出路,助力县域高质量发展。整合全县国有企业成立十八洞集团公司,收购或控股部分优质矿业企业,推动国有资本主导矿业发展。以产业开发区、长沙十八洞产业园区为依托,做优做强锰、锌、钒等优势产业链,培育壮大矿业精深加工、电子信息、储能设备等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华垣公司建成年处理240万吨铅锌尾渣生产线,实现矿渣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

  “华垣公司有两个特色、三个核心。”湖南华垣环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小杨表示:“第一个特色是因库而建,废尽则撤。哪里有尾矿,我们就在尾矿库建厂,用最快最短的时间,利用核心技术把尾矿处理完,然后撤出;第二个特色就是‘吃干榨净’。利用技术把尾矿‘吃干榨净’,达到零排放。三个核心就是我们的三个技术核心。第一个核心是超声波分选法;第二个是电导选矿法;第三个是无机(钙基)板材催化剂、改性剂技术。”

  华垣公司通过核心技术把尾矿通过分选、烘干、深加工制成砂类制品、砂浆类制品、砖类制品、漆类制品、板材类制品五大类,共计40余种产品,覆盖建筑、防火板材、市政、装饰装修等领域,实现铅锌锰矿渣的综合全利用。

  “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在推动‘锰三角’真正变为‘绿三角’过程中,我们的思路就是依托锰资源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王京海介绍,全县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产业发展提质”为抓手,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新材料、新能源、新农业、新文旅“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4年,花垣县锰矿山正式复工复产、锰冶炼企业全面复工复产、花垣县大脑坡铅锌矿年产396万吨采矿选矿工程,获评“2024年度优秀省重点建设项目”,新万润锰渣资源化利用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被中国建材规划研究院誉为解决了“世界性难题”。从锰尾渣的综合利用,到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花垣县正逐步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6月16日清晨,花垣县芙蓉学校五年级的孩子们用歌声开启2025年“从十八洞出发”红色研学之旅。

  近年来,花垣县在村旅游屡屡“上新”,持续打造“文化+旅游+体育”“研学+非遗+旅游”“电商+便民+文化+旅游”模式,“首倡之地·世界边城”文旅品牌响亮全世界,十八洞村被联合国旅游组织评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入选全国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边城茶峒景区入选湖南等级景区人气榜前十位,双坪旅游景区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花垣县的十八洞走出湘西,走向世界。边城不边了,游客慕名而来。清水江水如其名,清澈见底,绕过重庆秀山、贵州松桃,汇聚在湖南花垣的边城镇。游客们荡着小船、迎着微风、三杯两盏,在这里感受一脚踏三省的豪情壮阔。

  据统计,2024年花垣县接待游客522.5万人(次),同比增长18%,实现旅游收入54亿元,同比增长25%。

  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花垣县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通过“生态+产业”,让自然生态资源成为增收致富源泉。

  千亩猕猴桃基地、300亩油茶林、十八洞山泉水厂、苗绣产业基地、3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昔日靠山挖矿的龙潭镇成功变身“一村一个养牛场”的黄牛小镇;满山废旧矿棚矿坪的猫儿乡,村民靠桑蚕种养端起“生态饭碗”。如今,8大特色农业产业、50万亩规模、100亿产值的“851工程”在花垣县全县铺开,绘就了当地乡村振兴的“绿底色”。

  借助生态优势,村民相继培育了吊瓜、黄桃、翠玉梨、罗汉果等特色产业。同时,依托美丽而神奇的苗族文化,花垣县积极开展苗绣、蜡染培训,发展苗绣、蜡染产业,培养出一批技艺高超的绣娘、蜡染手艺人,推进独特的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资源深度融合,实现了民族民俗文化向“两山”高效转化。

  据了解,2024年,花垣县茶叶、烟叶等特色种植规模达36.69万亩,湘西黄牛、乳鸽等特色养殖规模达228万头(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0.2亿元;农业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达10家,实现总产值17.5亿元。面对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花垣县加速“四新”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启动设立1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在湘西州率先开启了“产业链+基金”招商新篇章。

  如今的花垣县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转型之路越走越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盎然绿意在苗寨铺展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