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南:砥砺奋进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行业动态     |      2025-08-14 12:58

  

丰南:砥砺奋进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图1)

  渤海湾畔潮声急,冀东大地万象新。作为经济大区,丰南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重要指示,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干劲,在转型升级中破茧成蝶,在开放创新中勇立潮头,在城乡蝶变中温暖民心。十余年间,这片承载着工业记忆的热土,已蜕变为经济实力强劲、产业结构long8平台使用教程优化、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现代化城区,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发展答卷。

  翻开丰南区的经济成绩单,一组组亮眼数据勾勒出跨越式发展的清晰轨迹。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00亿元大关,达到1101.1亿元,是2010年的3.3倍;全部财政收入 72.8亿元,是2010年的1.72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4亿元,较2010年增长3.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2亿元,实现3.2倍增长。这组数据背后,是丰南经济总量的持续扩张,更是发展质量的稳步提升。

  与此同时,丰南的经济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10.4:55.6:34调整为2024年的 5.7:55.8:38.5,农业占比持续下降,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工业内部结构不断改善。今年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和活力。

  实体经济的茁壮成长,是丰南经济实力提升的根基。2010年以来,全区累计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1634个,完成投资7011亿元,百威、东方雨虹等全球500强、中国500强企业纷纷落户,主板上市企业达到8家。纵横钢铁、东华钢铁减量置换等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地,不仅壮大了经济规模,更提升了产业竞争力,让丰南的发展底气越来越足。

  走进纵横钢铁的智能化生产车间,机械臂精准作业,数据流实时跳动,绿色板材源源不断下线。这座现代化钢铁企业,正是丰南破解“钢铁围城”难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

  曾经,丰南作为传统工业城区,面临着“钢铁围城、污染围城”的双重压力。十余年间,丰南区坚定不移治污染、去产能,完成国丰、贝钢等17家城区污染企业退城搬迁,为全国同类地区产业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丰南方案”。在此基础上,丰南推动钢铁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形成了从冶炼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全区拥有4家钢铁冶炼企业和47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热轧产能达4175万吨、冷轧产能733万吨。纵横钢铁是国内热轧卷板主要生产企业,瑞丰钢铁具有全国带钢产品定价权,东华钢铁是华北地区最大、最先进、品种最全的高端棒材、盘螺生产基地。

  不仅是钢铁产业,丰南的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精品陶瓷、绿色钢铁、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四大主导产业全部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总数并列全市第1、全省第10。在新型环保绿色建材领域,东方雨虹等62家企业构成的产业集群,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98.8亿元;高端冶金及矿山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中,华通线缆在特种线%的市场份额,其潜油泵线缆更是位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三;陶瓷产业集群里,惠达卫浴品牌价值位居行业首位,梦牌瓷业出口量常年居全国首位。

  新兴产业的崛起,为丰南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全区98家规上战略性新兴企业2024年实现产值258.2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9.9%。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近年来,华通线缆陆续在坦桑尼亚、喀麦隆、哈萨克斯坦等国建立生产基地,成为丰南企业“走出去”的典范。

  丰南区始终把对外开放作为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全区进出口实绩企业达到94家,2024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7.5亿美元,其中出口8.3亿美元,总量位居全市第2。在东北亚合作方面,5家外商投资企业累计投资2013.1万美元,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纽带。

  招商引资是对外开放的“生命线”。丰南区建立常态化招商机制,每年在一线城市开展专业性推介活动,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引进高效益、带动性强的项目。“丰投无忧”服务品牌入选河北省优化营商环境品牌创建试点,经验做法获评中国改革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一站式”办税服务成为全省典型案例,被省政府评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区。优质的营商环境让丰南成为投资热土。

  创新驱动为发展装上“加速器”。丰南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从2010年的0.08%提升至2024年的2.98%,增长近37.3倍。全区拥有150家高新技术企业、1133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6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个省级研发平台为创新提供支撑。惠达卫浴建成卫浴行业首家全链条“共享工厂”,“两化融合”改造让32个项目入选全市重点项目库,创新活力在丰南大地持续迸发。

  傍晚时分,惠丰湖公园灯光璀璨,市民们或漫步湖畔,或跳着广场舞;河头老街里,古色古香的建筑与热闹的商铺相映成趣,游客们沉醉在独特的民俗文化中…… 这幅宜居宜游的画卷,是丰南城市品质提升的真实写照。

  十余年来,丰南区累计投入城建资金425亿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2010年的21平方公里扩展到40.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6%。22个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工程顺利推进,17个村完成返迁,震后50年的矮屋陋巷变成了现代化小区,数十万群众圆了“安居梦”。

  城市功能的完善,让生活更加便利。城区断头路全部打通,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实现与唐山主城区和大南湖的无缝对接。惠丰湖公园、市民广场等一批公园绿地建成开放,丰南大剧院、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使用,区医院迁建、中医院扩建等民生项目落地见效,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不断优化,现代城市风貌日益彰显。

  乡村振兴的推进,让城乡差距不断缩小。融通生猪养殖、丰禄现代农业生态园等项目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积分制”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休闲观光、民宿等都市型农业蓬勃兴起,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以前烟囱林立,现在蓝天白云成了常态。”家住丰南城区的市民王女士的感受,道出了丰南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2024年,丰南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86天,较2013年增长近两倍,优良天数比例从27.4% 提升至78.4%,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了“生态红利”。

  生态改善的背后,是丰南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坚守。全区13家A级企业、20家引领性企业、59家B级企业,构成了绿色发展的主力军。通过持续推进污染防治、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修复,丰南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民生福祉的持续增进,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丰南区民生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以上,每年实施10件实事工程,从教育资源优化到医疗设施改善,从就业帮扶到养老保障,一件件民生实事温暖民心。全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9.98%,城乡低保应保尽保,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文旅融合的兴起,让丰南的魅力更加彰显。河头老街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590多万人次,33次登上央视,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今年“五一”期间,河头老街接待游客43万人次,跻身全国十大“最受抖音网友欢迎的景区”第三位,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行业繁荣发展,成为展示丰南形象的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