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茂名市国资委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深化改革,加快推进资源循环型产业,聚焦废旧物资循环利用赛道,为我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绿色动能。
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纵深推进茂名“无废城市”建设,市国资委助推茂名港集团与市发展集团合资成立茂名港城资源循环有限公司(简称:港城公司),以“城市矿产”开发者为定位,通过专业化、规模化、高值化运营,将工业固废、报废设备、再生资源从“发展包袱”转化为“绿色财富”,既为茂名“制造业当家”战略提供可持续资源保障,也筑牢“绿美茂名”生态基底,成为茂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循环经济新引擎”。
作为“无废城市”的核心支撑力量之一,港城公司着力构建覆盖一般固废、工业危废、报废机动车、电子废弃物的全品类、闭环式处理体系,确保各类废弃物“有处去、能利用”,重点攻关废旧纺织物、低值塑料等高值化利用技术,解决循环经济中的“硬骨头”。
港城公司通过增资控股茂名天保再生资源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天保公司),实现了国资国企改革与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同时也落实了《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方案》中“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的要求。天保公司拥有年处理200万台电子设备、15万辆机动车的特许经营权,通过注入国企资金与管理优势,推动技术升级与模式创新,不断发展循环经济领域新质生产力,同时依托供销社城乡回收网络与天保专业资质构建全域回收体系,打通“回收—分拣—再生”全链条。
科技创新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市国资委拟将港城公司打造成为区域循环经济的技术高地,在危废资源化、建筑垃圾高值利用等关键领域,加大研发投入,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紧密合作,推动智能化转型,聚焦拆解、分拣环节引入机器人技术,建设智慧工厂,高效处理废旧纺织物和大件垃圾,建设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中心,汇聚技术资源,推动成果转化。
模式创新是循环经济赋能生态场景的重要路径。在好心湖生态公园项目中,港城公司创新探索“环保治理+生态修复+资源循环”一体化服务模式,不仅成功实现生态价值转化,让好心湖公园从“城市伤疤”蜕变为“生态名片”,更是循环经济赋能生态修复的典范。未来,该公司将推动“公园+”模式推广,结合智能分拣等技术为城市空间提供低碳运维方案,打造国企服务品牌,以专业化团队守护“城市绿心”,将好心湖生态修复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经验复制到乡镇,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多赢。
坚持让循环经济成果惠及民生,通过便捷服务和激励机制提升市民参与度。为解决废旧家电回收“最后一公里”难题,市国资委推动天保公司通过数字化赋能和模式创新破解覆盖难题。推出“天保回收”小程序,市民一键预约即可享受免费上门回收。推广“绿色积分兑换”活动,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让资源回收成为新时尚。另外,针对废旧衣物,在全市筛选100个社区试点,投放衣物专用回收箱,方便市民就近投放,计划2026年前,全市将投放500个智能回收箱,实现有偿回收全覆盖。针对大型旧家具,已开通微信公众号预约专线(天保回收),为市民提供公益清运服务。未来,天保公司将加快建设智能分拣中心和专业拆解中心,研发再生纤维技术和环保再生板材技术,研究“废料资源化”激励机制,让资源循环真正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市国资委立足茂名,放眼湾区,紧跟茂名推进“融珠入湾”提升行动,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港城公司、天保公司打造成粤西资源循环标杆企业,努力成为茂名对接大湾区绿色发展的“循环经济桥梁”。一是共建循环产业链。积极寻求与大湾区核心城市在再生金属、再生塑料、再制造等领域的合作,探索建立区域间废物资源协同处置和再生产品供需对接机制,促进资源要素在大湾区高效循环;二是输出“茂名经验”。将在国资国企危废处置、固废资源化、园区循环化改造等领域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如好心湖生态修复成功案例,积极向大湾区兄弟城市推广,贡献茂名智慧;三是对接湾区标准。积极引入和对接大湾区在循环经济、绿色低碳方面的先进标准和管理经验,坚定目标将天保公司打造为粤西再生资源行业的“旗舰”企业,树立“国企主导、市场运作、生态优先”的茂名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