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万名学子入林海”的号召,7月27日—8月1日,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青苗材子”实践团一行七人在指导教师周洪辉的带领下奔赴齐鲁大地,将实践课堂搬到林行业智造工厂、革命老区红色热土和生态林海最前线。他们以“深入林区、深入林业行业生产一线”为实践主旨,通过为期六天的深度调研、学习与劳动,解码现代林业产业链条,感悟沂蒙精神伟力,体悟生态文明重任,在行走的课堂中深化专业认知,砥砺青春担当。
实践团首站直抵“中国板材之都”临沂,深入林行业加工制造核心腹地。他们带着“一棵树如何成为千家万户的高品质林业产品”的探究课题,以“树木—材料—产品—商品”全产业链视角,深度走访了新港集团及其上下游五家代表性企业(吉邦木业、杰进木业、联拓木材、杰森装饰材料等),亲身触摸林业产业现代化跳动的脉搏。
启程·创新源头:在新港集团研究院及李坚院士工作站,队员们被科研力量深深震撼。肖少良教授团队在仿生胶黏剂等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成功将基础木材转化为高性能、无醛添加的绿色环保基材(如超强刨花板、超薄纤维板)。这“从0到1”的源头创新,为整个产业链的绿色升级奠定了基石,也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基础科研对产业变革的驱动作用。
见证·智造跃迁:走进新港集团高度自动化的智能生产线,年产数十万立方米的庞大产能与工业4.0技术完美融合。从原料精准计量、自动压制成型到成品打包,全流程自动化操作高效运转。这“从1到N”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无缝转化为市场所需的工业产品,彻底颠覆了队员们对传统木材加工的认知,直观感受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林产工业的生动实践。
洞察·价值延伸:实践团的目光紧随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在吉邦木业和杰进木业,他们看到新港的环保板材如何通过精湛工艺和设计赋能,转化为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高端定制家具与整体家居解决方案。联拓木材则展示了板材在特种基材、工程应用等领域的精深加工能力。杰森装饰材料先进的表面处理技术,让板材蜕变为高颜值、高附加值的室内装饰材料。这些下游企业对品质的严苛把控、对市场需求的敏捷响应,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了精深加工是实现基础材料价值最大化、完成“产品”向“商品”华丽转身的关键环节。
感悟·人才引擎:贯穿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纽带是人才。在与新港集团技术骨干和人力资源部门的座谈中,“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的重要性成为共识。企业迫切需要能将前沿理论转化为产业突破、精准对接下游市场(如定制化服务、专业化应用、表面处理工艺)的复合型人才。新港集团对深化校企协同培养的积极态度,让队员们更加明确了自身努力的方向——成为贯通理论与实践、链接实验室创新与生产线应用的新一代林业行业工程师。
实践价值体悟:“临沂之行,我们亲眼见证了一棵树如何通过源头创新、智能制造和精深加工,实现价值的几何级跃升。这不仅仅是技术路线的展示,更是一场关于林业产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的深刻教育。作为林业大学材料学子,‘入林海’首先要‘懂产业’,我们更加坚定了用科技智慧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信念。”队员们在总结中写道。
实践团深入革命老区临沂,将红色教育融入实践行程,在革命先辈奋斗过的热土上汲取精神力量。
致敬·烽火岁月:在新四军军部旧址与陈毅故居,简陋的桌椅、泛黄的电文、斑驳的作战图,无声诉说着运筹帷幄的艰辛与决胜千里的智慧。队员们仿佛被拉回那段热血沸腾的岁月,感受信仰的力量。
缅怀·不朽丰碑:肃立于松柏苍翠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巍峨的纪念塔镌刻着无数英名,如一座精神的灯塔。队长于红炎带领队员们手捧白菊,深深鞠躬。“山河无恙,是因有人曾以命相搏”的箴言,在年轻的心海中激起巨大回响,对牺牲的敬畏与和平的珍视在此刻无比深沉。
传承·薪火不息:在临沂当地学校,实践团开展红色宣讲。他们动情讲述“沂蒙红嫂”用乳汁救伤员、“小推车推出胜利”等感人至深的故事,描绘革命先辈在极端困苦中锻造胜利的钢铁意志。孩子们清澈眼眸中闪烁的崇敬光芒,正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生动写照。
对照·使命召唤:在山东博物馆《晋冀鲁豫革命文物展》,带着弹痕的军用水壶、字迹模糊的立功喜报等文物,无声诉说着军民同心、艰苦卓绝的奋斗史诗。登上济南解放阁凭栏远眺,今日泉城的繁华盛景尽收眼底。历史与现实的强烈碰撞,激发起队员们澎湃的使命感。“昔日,革命先烈为山河无恙舍生忘死;今日,我们东林学子更当为这山河的永续美丽奋斗不息!”队员徐从浩、陆怡彤的感慨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实践价值体悟:“追寻红色足迹,是对初心的叩问,更是对使命的唤醒。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下,‘为国育才、科技报国’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责任。守护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绿水青山,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建设美丽中国,就是最好的传承。”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红色基因是激励他们投身绿色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告别革命旧址,实践团北上泉城济南,将实践的脚步深入真实的林海,亲身感受生态守护者的日常。
躬行·林间课堂:在济南西郊林场,蓊郁的林海展开了一堂最生动的大自然教育课。队员王庆泽俯身仔细查看当地树木生长与植被覆盖情况;队长于红炎认真记录不同树种的生长态势。资深技术员的现场讲解,让书本知识变得鲜活。
学习·守护之道:队员们系统学习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具体实践:如何通过科学的抚育间伐优化林分结构,促进森林健康生长;如何依靠严密的防火监控网络和精准的病虫害防治体系,构筑起守护森林安全的“防火墙”。林业人以专业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体悟·责任如山:置身于这片绿色的海洋,“生态文明”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变得可触可感——它融于土壤的湿度、树木的年轮、护林员额头滚落的汗珠。队员们深刻体认到,新时代的林业人,绝不仅仅是木材的提供者,更是绿水青山的坚定守护者、生态系统健康的忠诚卫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力量。“守护好脚下这片绿,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未来。”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实践价值体悟:“走进林场,才真正理解了‘林业人’三个字的分量。每一片健康的森林背后,都是科学的管理和默默的付出。这让我们对专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木材科学、林产工业等不仅要服务于高效利用,更要服务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入林海’,让我们对‘守护’二字有了刻骨铭心的体会。”
根植沃土青苗成材:实践赋能六日的齐鲁之行,步履匆匆,收获满满。对“青苗材子”实践团而言,这是一条精神坐标与专业认知交织攀升的成长轨迹。
“入林海”的深度实践:他们真正深入了林产品制造的核心工厂,触摸了智能化生产的脉搏;他们真正走进了葱郁的林场,体验了森林经营的艰辛与智慧。这有效弥合了校园学习与产业实践、生态认知的距离。
“四链融合”的生动诠释:此行架设的校园与产业桥梁,为“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深度融合注入了鲜活案例和澎湃动力。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精准画像,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反馈。
红色与绿色的交响:当炽热的红色基因,深深融入绿色发展的时代血脉,青年一代林业学子的使命与担当便无比清晰:以科技为锐笔,以广袤山林为壮阔画卷,在国家“双碳”战略指引下,奋力书写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每一次绿色科技的突破,都是对先辈奉献精神的崇高致敬。
青苗材子,其根,深植于这片由先烈热血浇灌、由林业人汗水守护的沃土;其苗,正沐浴时代春风,汲取科技雨露。东北林业大学的“青苗”们,必将在传承红色基因、矢志绿色创新的道路上,把此次“入林海”实践的所见所学所思所悟,转化为奋进的力量,茁壮成长为支撑美丽中国建设、引领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栋梁之材!(来源:东北林业大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long8官方产品推荐long8官方产品推荐